热点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新闻 > 正文

校主页:一堂跨学科思政课:“交大人与汶川抗震精神”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图/文) 鞠红伟 张浩男 蒋清州 邹厦麟 编辑:李心怡     日期:2019/05/14   点击数:  

为庆祝建校123周年,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11周年,5月10日下午,犀浦校区机车博物园,565net必赢客户端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土木工程学院、565net必赢为师生带来一堂特殊的跨学科思政课——“交大人与汶川抗震精神”主题论坛。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汪铮主持论坛,565net必赢书记宁维卫、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子祥、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颉芳等出席论坛。

1.jpg

宁维卫以“汶川大地震心理重建:回顾、启示与展望”为主题,讲述在汶川大地震中的经历和感触。他表示,5·12是中国大规模、系统性开启灾后心理援助与社会心理服务的时间节点。这以后,心理援助、心理教育、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危机干预、志愿者等专业术语被大众广为熟知、接受。心理学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一个崭新的领域,诞生了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的灾难心理学,给经历灾难的民众以心理安慰、鉴别具有心理问题的PTSD患者、进行危机干预。宁维卫认为,心理重建的最终目标是变他助为自助。芦山大地震时,政府的灾后应急反映迅速,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望未来,他希望当代青年在幸福的生长环境下,更要加强学习,在多元价值的冲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才成人。

李力解说地震术语和地震成因理论,谈到中国是一个地震频繁的国家,除完善危机干预和进行充足的应对措施,也需要有充足的结构抗震意识。学校建工系会通过振动台模拟,调整精进建筑结构设计。我国在抗震方面的防范较为严密,但仍有些楼房不按照规范建筑,在地震中难免出现问题。李力提出,实验有时也能展现工程实际情况,高校科研不该仅是做技术,应该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形成规律总结。

胡子祥从为什么要研究抗震救灾精神出发,结合团队研究成果对抗震救灾精神进行阐释。他指出,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抗震救灾研究中心,对汶川地震亲历者、参与者展开口述史研究,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等一系列突破性角度开展理论研究,重新解读抗震救灾精神的形成、内涵与本质。这项研究也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与肯定。

2.jpg

论坛后,不少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节特殊的思政课使他们感慨良多。土木工程学院周文强表示,作为一个从未亲身经历过地震的浙江人,老师们关于地震灾难和地震过后救援举措的描述让他第一次真正地了解地震,他为现今平安幸福的环境和政府强有力的应灾举措深感幸运,并愿尽己所能,为救灾工作贡献力量。

校主页链接:https://news.swjtu.edu.cn/shownews-183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