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新闻 > 正文

本土灾难心理教育力作——《震后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版

来源:安然   作者:     日期:2009/05/11   点击数:  

汶川大地震顷刻间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给灾区广大群众造成难以弥合的心理伤害。这场灾难不仅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磨难与洗礼,而且激发了我们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信心与决心。灾难过后,灾区 的重建工作紧张起来,其中,心理重建与心理教育对于灾区的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灾后心理重建时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灾后心理重建的关键在于恢复信心、增强力量、增长才干,在救灾重建中建功立业、锻炼成长。这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震后心理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规划。在制定和实施心理援助与教育计划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指导,坚持从科学心理学出发,有步骤、有秩序地实施心理援助与心理健康教育。震后心理援助、心理教育与心理重建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极具理论与实践价值。应通过系统的研究,一更好服务于人与社会的发展。

震后心理健康教育应突出以下特点:(1)从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视角分析震后不同地域、人群心理危机的现象、特征、成因及干预策略等,改变传统单向研究的局限性。(2)从心理教育与心理重建角度入手,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义,全面探讨震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构建的问题,尤其是针对震后心理危机发展过程和心理危机干预过程的纵向研究,突出系统性和应用性研究特色。(3)改变传统心理教育通病,即“更多偏向于去处理已经发生了的心理问题”,化被动为主动,是震后心理危机干预与教育成为一种预防性教育的主动行为。(4)突破以往研究偏重通过编制测试工具进行心理危机现状调查等的不足,详细探讨震后心理危机的发展成因、现象和特征、机制、干预模式及实施策略等方面内容。(5)震后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教育方案的制定应有通盘的考虑,应充分考虑灾民重新融入社会的心理干预、心理适应、心理教育、心理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干预、适应、教育与发展”的原则。总之,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使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建立完善的早期预警制度、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心理危机评估制度、心理危机干预或治疗制度等。

基于上述观点,由565net必赢客户端宁维卫教授负责的863计划分项课题“灾区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干预适宜技术研究”团队认真总结灾后心理援助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追踪灾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最终完成《震后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本书是团队合作的结晶,凝聚着成员的辛勤劳作。全书撰写分工如下:第一章  灾后心理援助、心理教育与心理重建(宁维卫、陈丽);第二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识别与处理(陈华);第三章  不同人群灾后心理反应与应对(马岳德);第四章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原则与技术(刘娣);第五章  救援者心理压力的调试(徐建)。

四川人民出版社发行部联系电话:028-86259459 86259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