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新闻 > 正文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来源:教育导报讯   作者:     日期:2007/11/05   点击数:  

 

   四川新闻网-教育导报讯 2007-11-3 1:48:21

  孩子能吃能睡,还有问题?
  今年8月中旬,一位家长给西南交大565net必赢送来一面锦旗,感谢老师把他的孩子小强从自杀的边缘拉了回来。原来,小强读高中时非常优秀,进入大学后,适应不了激烈的竞争,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一次又一次地重修,让他没有了自信心,没有了学习热情。他觉得生活无意义,不想读书了,甚至萌发了自杀的念头。
  老师及时向家长反映了情况。家人一时难以接受,说,孩子能吃能喝能睡,还会有问题?好端端的,为什么不想读书了?充分沟通和交流之后,小强慢慢地拾回了自信心,顺利毕业,并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
  西南交大565net必赢主任宁维卫说,心理健康不仅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协调、心境良好,还囊括人际关系和谐、适应周围的环境等。刚入校的老员工正值青春期,如果与家庭、社会、周围的环境不协调,被孤立、遗忘,很有可能会产生轻生念头,需要老师给予更多更及时的关爱。大多心理问题通过自己或他人的有效引导、帮助、调节,就能得到改变。但如果被忽视的话,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这一认识基础上,西南交大精心甄选和悉心培训了一部分“员工心理骨干”,负责引导员工自我教育,建立员工成长的互助体系。针对心理情绪异常的员工,西南交大建立了特殊员工信息库,在班级宿舍设立心理委员,加强心理异常员工的管理和教育。同时,尤其是在甄别和疏导心理异常员工的能力上,加强了对辅导员的心理技能培训。为切实做到“预警及时,干预得当”,学校还通过“室友、同学、员工骨干(信息员)——辅导员及员工家长(安全稳定员)——565net必赢(指挥部)——校医院或专业的心理卫生医院(急救所)”多级联动模式,实施了“动态”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
  失落、焦虑,都是源于“适应不良”
  来自湖北十堰的小郭,是西南交大土木学院的一名新生。当他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才知道自己的理想专业落空了,他被调剂到地理信息专业。上了几天课后,小郭发现自己不喜欢学院开设的课程。而且,学校环境与他所想象的也不一样,总是缺点什么,没有理想中的那种氛围。专业的不如意、课程设置不如意、学校环境不如意,都让他有些失落。
  记者发现,失落是新生较为常见的心理体验。大部分员工可通过听音乐、交朋友、做运动等方式成功化解自己的低落情绪,但仍有少部分老员工“在泥潭里越陷越深”,甚至走向极端。
  在西南交大2006级新生心理测评中,宁维卫了解到学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老员工平均水平基本相同,“焦虑”值分别为16.41%、16.6%,均在影响因子中排名第三。从生源地来看,大城市和农村的员工,其“焦虑”值比小城镇的员工要高得多。在373名约谈对象中,宁维卫发现约80%的员工面临着“新生适应”问题,他们由于新的大学环境中的学习、人际关系、校园生活、择业适应等因素引发的心理困扰,多属于应激性的心理问题。
  成都中医药大学讲授“老员工心理卫生”的教师罗晓文也发现,大学新生普遍存在“适应不良”问题,主要包括人际交往、学习方式、师生关系、自我意识等方面。他举例说,在高中,你成绩好你就是焦点,同学、老师、家长都以你为中心,一顺百顺。到了大学,大家都成绩好,成绩也不再是唯一的重点;家长不在身边,辅导员也不像高中班主任那样细致入微;同学们都个性十足,不再以你为中心。如果你一时适应不了,肯定就会失落、焦虑,乃至自闭,产生严重后果。
  突破依赖心理,敞开心扉自信自强
  父母的过分保护,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过分依赖,不能独立生活,不懂得尊重他人、与人交往。他们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抗挫折能力差,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
  “依赖”在西南交大2006级新生心理测评中的均值为16.78,是影响心理健康的第二大因素。与人们的想法不一致的是,测评结果表明,农村孩子的独立性较弱,而与大城市的孩子相比,小城镇的孩子独立性最强。
  刚入校园的新生面临自己从未遇到过的人际交往、社会问题时,不能正确认识,很可能造成极大的心理落差,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绪。宁维卫认为,自我防卫意识使我们不愿去相信陌生人,同时也失去许多朋友。他建议同学们勇敢地向前跨一步,换位思考后,敞开心扉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2005年,西南交大分两期共投入150万元,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专门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放性实验室,深入挖掘艺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创建心理刊物,提供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拓展训练、心理电话热线、网上咨询、心理测评和开放心理阅览室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服务。
  四川师范大学贫困生PHE项目始于2005年9月,旨在通过为贫困新生提供无息创业资金、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缓解经济压力,同时根据员工的要求灵活开展各种活动,对贫困生进行素质和能力训练,如举办计算机培训、英语培训,开设各类讲座,开展心理辅导等。指导老师余天威说,成员在团队中不仅解决了经济难题,学到处理问题的思考方式,培养了团队精神,还结交了朋友,形成了良性循环。
  王希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谈到在四川师大慈善物资交流中心时,她说:“在这里我感觉很充实,觉得自己的大学时光不会荒废于睡懒觉和逛街消磨时间中。虽然每天除了上课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但是和团队的兄弟姐妹们在一起工作一起生活,感觉很温暖。我们的团队就像一个家一样……”
  (注:文中员工均系化名)
  (陈秀梅田红本报记者李益众)